www.fgks.org   »   [go: up one dir, main page]

位於淡水河的十三行文化距今約1800500年前,這個文化是較進步的文化,他們已有煉鐵技術以鐵器為生產工具,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經研究得知,十三行人生活在,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。

十三行文化主要分布於台北盆地及其它附近地區,此外在台灣東北海岸地區及東部的花蓮地區都有發現。主要遺址有台北縣八里鄉十三行、小基隆,台北市西新庄子、社子,台中縣大甲番仔園、外埔鄉麻頭路、大肚鄉龍泉村,彰化八卦山,苗栗縣苑裡,台南縣永康鄉蔦松,南投縣集集鎮田寮院等。

十三行人雖然會使用鐵器,但仍以農業、漁獵維生,但由於他們的生活技術進步因此也發展出較大的部落。一般皆認為他們是後來台北盆地「凱達格蘭族」的祖先。居住在台灣北部和東北部的凱達格蘭族,仍然使用裝飾印紋的陶器,而凱達格蘭族的分布也與十三行文化的分布相當一致,所以學者認為十三行文化的主人應該是凱達格蘭人的直接祖先。

十三行文化挖掘狀況

十三行元瓦

三行遺址屈肢葬

        大家一起來想一想,一千多年前這群依山傍水的十三行文化人,每天是怎樣生活的呢?

食:十三行位置背山面海,所以山珍海味當然少不了!烹調的工具當然也非常齊全!十三行文化人以稻米為主食,除了種稻外,他們也到森林裡捕捉獵物、到淡水河邊捕捉魚蝦或採集貝類,充分的利用水和森林的資源。  

魚類也是重要的營養來源,根據陶器上的方格網紋,以及少量的石網墜,可以推知他們會使用漁網捕魚,可能是用大石頭代替網墜。  

衣:考古學家在十三行遺址上發現了史前人用來織布的陶紡輪,由此可知十三行文化人應該會用簡單的工具來做衣服,但是因為這些衣服埋在地下太久而腐爛,所以沒有辦法知道它的顏色或樣式。或許十三行文化人的衣服也是和台灣原住民一樣呢!  

住:十三行文化人住在由木頭架高的屋子,用來避免潮濕,並防止野獸的侵襲,學者通稱此為「干欄屋」,台灣大部份原住民的部落都有類似的建築。  

行:十三行文化人和台灣島內、大陸東南沿海以及南洋地區應都有相當密切的往來,所以我們才會在遺址上發現這麼多樣的文物。再根據十三行文化人的骨頭來看,他們似乎常划槳,或許也常在河海上來去呢!

         雖然沒有文字記錄十三行文化人與外地接觸的情形,但是從遺跡中卻發現大量都不屬於當地生產的金、銀、銅、瓷、玻璃等器物,甚至還有許多唐、宋時期的銅錢,從這裡證明十三行文化人和外地的來往非常的頻繁,甚至還有相當優秀的航海技術。

習俗:十三行文化人於死去的人,他們也表現出相當慎重的態度,埋葬方式大多是他們通常將死者肢體彎曲,呈現半捲縮的姿勢,頭部大多朝向西南方並以陶器、珠飾、金屬器等陪葬。更奇妙的是他們埋葬時不用棺,直接放入墓穴,還有很多陪葬品

另外,出土人骨的研究也顯示了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和台灣原住民一樣,喜歡吃檳榔、煙草,並常蹲在地上聊天、吃飯。

工藝:十三行文化人的工藝相當發達,他們不僅會煉鐵,還會用鐵製作各類生活用品,並拿來和其他族群交換物品,此外,他們也會燒製精美而細緻的陶瓶、陶罐等,在空餘的時間,他們還會利用陶土製作精美的人或動物形象的陶偶呢!  

大部分的日常用具還是以陶器為主。

十三行人的生活假想圖

本頁圖片網址:http://www.sshm.gov.tw/game/1_3.htm

資料整理:彥婷,網頁製作:楊堅